-->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培养学生学习无机化学主动性微谈

2013-10-24 11:40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 要::针对无机化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积累,从问题设置、教学道具的制作与使用、巧设比喻、网络信息平台的利用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从而提高无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无机化学 主动性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无机化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届学生都认为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较难学的课程之一,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文章针对无机化学的特点,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及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无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路。 一、巧设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新的知识点的讲解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将要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如果直接给出结论,那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相反,如果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气体鉴别的实验入手,问:“这里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其中一瓶是氧气,我们如何来鉴别”。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回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首先应对学生给予肯定,再接着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时提示学生空气中和氧气瓶中氧气浓度不同、木条燃烧也是化学反应,肯定有学生说:“氧气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氧气是燃烧反应的反应物,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这就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使得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师生互动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然就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二、善于使用道具,增强学生的感官认知      在无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物质结构部分太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和学生一起制作教学道具。比如,在杂化轨道、分子的空间构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提前准备四个细长的气球,上课时让学生把它们吹起来,分别用绳将其扎成一头大一头小,再在立体空间内将它们连起来,这样就做成了一个SP3杂化轨道的模型,结合几何知识,学生得出SP3杂化轨道的夹角为109°28′;接着用针扎破一个气球,剩余的三个放在一个平面上,一个SP2杂化轨道的模型做成了,学生得出SP2杂化轨道的夹角为120°;接着用针再扎破一个气球,剩余的两个使其成一直线,一个SP杂化轨道的模型做成了,学生得出SP杂化轨道的夹角为180°。再结合不同分子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从而得出其分子的空间构型,比如,CH4中心碳原子为SP3杂化、其为正四面体构型,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抽象的理论知识。 三、巧设比喻,从简单的自然现象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无机化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都是高度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可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通俗讲解。例如,在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时,把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的先后排布比做如图1所示水的先后流入,设想水是沿着左壁流入图1所示装置,则肯定是1S满了才流入2S,其后是2P、3S、3P……,对照此图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这样把某些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和浅显易懂的比喻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一种熟悉的背景中,通俗易懂。                                    图1 四、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要注重课余与学生的交流   封闭性教学已被开放式教学所代替,有交流,才有促进,才有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分享和利用的广阔平台,为局限性的教学资源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开辟了一条宽阔的大道,为教学质量飞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QQ聊天或发送E-mail与教师进行交流,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总之,在无机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工作者需要根据该课程特点,创造生动而又紧张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理解、掌握无机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董岩, 王新芳. 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 2009, (4):40-41 [2]王卫东. “结构化学”课程的建设与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