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平等对话 巧妙引导 ----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2013-10-19 15:52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 要:

关键词:

  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 的教师, 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 而“指导”、“引导” 就是这个角色 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否则就是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然, 理论上的要求做的工作是不难的, 关键在于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下面结合笔者的语文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以教学行为及人格形象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既然对话也是一种关系, 那么, 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 教师就应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及人格形象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这是最重要的精神引导。   1. 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 教师应以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 用发自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 使之对学科知识产生热爱之情。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 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 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 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在教学中, 教师不是给学生讲语文, 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 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 他讲《背影》, 他就是朱自清; 他讲《最后一次演讲》, 他就是闻一多; 他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他就是鲁迅……总之,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 并自然而然地去“化” 学生。   2.以学习带动学习: 没有语文能力或者语文能力不强的教师, 就很难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 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 “培养” 同样首先意味着教师本人语文能力的示范。要教会学生阅读, 教师本人就应该善于阅读, 要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 笔者很爱读书, 并常常一边读一边写下读书随笔, 每写完一篇读书随笔, 都要拿给学生看, 把其中的思考和批判过程展示给学生。每上一堂新课, 笔者都要给学生讲讲备课中遇到的问题, 以此带动他们一起思考。此外, 笔者还喜欢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每次给学生布置作文后, 都会和学生同题写作, 并在作文评讲时把自己的作文拿出来让学生评判。   3. 以思考的习惯去带动学生一起思考: 与其教给学生以现成的思想, 不如以思考的习惯去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学生思考的火花只有用教师思考的火花才能点燃。试想, 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怎能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呢?笔者每次写好教育教学文章后, 也会为学生读相关不同观点的文章, 以启发学生思考、辨别, 并且鼓励他们展开思想论战。通过这些思想争鸣, 双方的认识得以互相补充,不断完善, 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二、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思维从问题开始。针对过去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而学生则被剥夺发问权的情况, 笔者提倡问题从学生当中来,这无疑是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能提问, 作为平等对话中的一员, 教师也应该有提问的权利, 教师的提问也是一种引导, 有时正是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中, 学生思考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当然,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 思维都不能仅仅止于提问。在课堂对话的过程中, 往往有这种情况, 围绕某一问题的探讨, 学生的思维尽管很活跃, 但这种活跃同时又处于一种自发的无序状态。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思维发展不成熟等原因, 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常常会停留在浅表层次。因此, 教师就有必要进行“思维搭桥”, 通过适度的点拨, 把探究引向深入, 也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例如, 讲《记承天寺夜游》时, 笔者和学生一起探讨文中“闲人的意义”。“闲人”, 即清闲的人, 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 “闲人” 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 “闲人” 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学生们一般能够理解以上对“闲人” 意义的解释, 但对“‘闲人’ 包含着洒脱旷达的思想个性” 则不一定能够理解。于是, 笔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苏轼罹文字狱,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近乎流放, 他心情怎样? ” 学生们经过思考, 一般都能回答:“心情忧郁。” 笔者紧接着说: “对了, 心情忧郁。在这种情况下, 他月夜出游是必然的, 但这月夜出游又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呢?” 学生们读课文, 思考。然后, 笔者又说: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其中难免有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那么, ‘相与步于中庭’,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 寄托着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们回答: “乐观、进取、恬适。” 笔者说: “很对。几经转折的款款情思终于稳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一旦为满院月光所吸引, 沉浸在这样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