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科学概念教学中“前概念”的运用与应对策略

2013-10-19 15:52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 要: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经不可避免得带有他们的前概念了。正确的前科学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阻碍作用,它使学生难以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用科学的思维研究问题。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概念的形成往往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本文是作者结合近几年的实践和对一些相关理论、案例的学习,就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概念 前概念 运用 应对策略

  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目标之一。当学生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学习科学课时,将要学习许多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简而言之就是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反映了事物或现象的联系,体现的是一种科学观念。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况且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应该在“科学概念”的引领下开展,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师实践和对一些相关理论、案例的学习,就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科学概念之前,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如果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结果,那么,我们不需要了解学生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但我们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获得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我们必须知道学生原来是怎么想的?尽可能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前概念水平,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思维。   二、尊重学生前概念,不作简单否定。      前概念是个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下的小学生前概念可能不同对于同一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解释,这些不同主要缘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前概念是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基础,也是教学和教材的编写的内容始发点。在科学教学中存在“此岸”与“彼岸”一说。“此岸”即是学生已有的观念,“彼岸”是我们教学目标。要达到“彼岸”,必须要从“此岸”出发。“沉没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空心铁船放在水中会浮起来,是因为里面有空气”等等,这些前概念看似不科学,但至少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成果性”。同时这也是成为学生学习新科学概念的兴趣始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对于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予以充分地尊重,要把它们作为一种尝试性的解释加以处理,不能武断地否定掉一些“不科学”的前概念。要从学生的身边的、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如果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前概念,就找不到教学的始发点。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没有良好的开端教学就谈不上成功。   三、找准概念“生长点”,引导学生走进从前概念迈向科学概念的第一步。      前概念是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基础,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始发点。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走好从前概念迈向科学概念的第一步就显得十分的关键和重要。教师善于要创设问题情境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觉察学生的思维困境,找准学生概念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走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门槛”。切忌死扣“科学概念”,搞“名词解释”和“大跃进”,使学生始终走不出前概念的范畴。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   师:(出示一只玻璃瓶),能让这只瓶子发出声音吗?   生:(上台演示)敲、吹。   师:选自己的一样物品,也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生:(饶有兴趣的)敲、弹、摩擦各种学习用品,教室里响起各种各样的声音。   师: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两支铅笔互相敲击,就形成声音。   生:我用手磨桌子,能产生声音。   生:尺子掉在地上,就撞出了声音。   生:声音是由物体碰撞、摩擦、敲击形成的。   师:真的吗?老师给每组提供一把钢皮尺,一根橡皮筋,想办法也让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生:(小组实验)   生:我拨动橡皮筋,它就发出声音。   生:我弹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部分,尺子会发出声音。   生:我用力拉长橡皮筋,一放手后皮筋弹回去就有声音。   生:用尺子敲桌子,就能发出声音。   生:尺子来回弹的时候也会发出声音。   ……   (此时,课堂教学时间已有15分钟,学生们依然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碰撞、摩擦、敲击形成的”。)   从教学片段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前,头脑中已形成“声音产生原因”的相关经验与认识。但这位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教参的提供的教学目标为指引,对科学概念这个“制高点”是非常明确,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