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美术教学中游戏性与技能性矛盾的处理

2013-10-24 10:04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 要:

关键词:

 随着幼儿园新《纲要》的试行,有些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从传统的偏重于对幼儿技能技艺的培养到现在的偏重于幼儿的美感和情感的游戏性体验的偏差。然而众所周知虽然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游戏性体验是值得追求的,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技能和能力作为基础,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必然会受影响,对感知到的美会缺乏有力的表现。很多美学理论和实践也证明:幼儿艺术激情和审美能力需要后天的维护和培养,抛弃美术技法的传授,放任幼儿自由涂鸦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正确处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游戏性体验与美术技能传授间的矛盾正是美术教育的难点所在。基于此,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矛盾的解决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以探求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关注性材料与目标性材料相结合 当前幼儿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内容还是比较有限的,就如:农村的孩子不太了解城市日益发达的科技、信息;城里的孩子不太知道农村的特点。而在美术活动中时常会发生单凭教师想当然地决定绘画主题,忽视幼儿的实际生活体验,对幼儿真正感兴趣的选材不够敏感等问题。为此必须从幼儿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环境等方面考虑,有目的地选择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而且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材料,即幼儿关注的材料,同时在组织活动之前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反复推敲,寻求关注性材料与目标性材料相结合。例如:在教幼儿印章画时,我改用了萝卜印章。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他们熟悉萝卜,但并不知道萝卜的根茎能作画。我设置悬念让幼儿用切过面的茎部蘸上颜料印在白纸上,然后引导他们看看像什么,可以添画些什么更像,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印印、想想、画画,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作品,同时也不知不觉掌握了印章画的技能。 二、多样化教学形式相渗透 技能是为幼儿更好得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愿望服务的,所以我很赞同陈鹤琴老先生的观点:“艺术是一定要教的,不然让幼儿自己去瞎摸,就是摸一辈子,顶多不过像民初时代的作品罢了。”为此在指导幼儿绘画时要从幼儿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相渗透的方法进行教学,形式主要有: 1、游戏化练习  幼儿的游戏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大致经历了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等几个阶段,而儿童的美术表现则经过了涂鸦期、前图式期、写实萌发期,游戏性给我们对幼儿美术进行指导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传统的技能练习是人为机械地训练幼儿绘画技能,让幼儿处于心智积极发展受阻的模仿中。而区别于传统练习的游戏化练习,就是让幼儿边画边游戏,使传统简单机械化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如:在《我爱吃的点心》美术活动中,由于小班幼儿缺乏空间概念,所以并不强调幼儿一定要准确无误地将点心的形状画出来,这样只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可以采用游戏化的语言“蛋糕高高三角形,饺子尖尖两头弯,饼干圆圆像小球,年糕方方像积木”引导他们自编短句画自己爱吃的点心,幼儿在轻松、自然、欢快的儿歌声中练习了画圆、三角形、方形的技能,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技能基础。 2、直接示范  每次绘画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必要时应有示范,这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既要语言简练示范清楚,又要避免简单模仿。例如:在小班“我的手”的活动中,我重点示范沿轮廓线描绘小手的方法,并启发引导幼儿想象“小手像什么?”这样幼儿不仅掌握了绘画的技能,而且开阔了幼儿作画思路,启迪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欣赏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融合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想要发挥教育的功效,评价反馈环节不可或缺。有针对性地评价幼儿的美术活动,不仅能保护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更能促进他们美术技能的提高。评价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给幼儿提供积极有效的信息,为幼儿的自我调节、自我满足服务,以肯定的鼓励性评价为主。它可被视作游戏的一部分,使幼儿能直接感觉得到,并能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从教师指导的角度,通过评价辨别幼儿的现有水平,发现提高美术技能的契机,找到进一步指导中的重点、难点等。幼儿的绘画表现了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当前的心理状态,所以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用评价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只有将欣赏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的有机融合,才能成为激发幼儿再创造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