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013-10-24 10:04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 要:

关键词: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构建与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者,参与者。因此,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和学习欲望,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从而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的参与学习和欲望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中磨砺坚强意志,提高非智力素质。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针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无味,于是在讲新课前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小红今年7岁,她的哥哥小军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个生日,谁知道哦小军今年几岁?”这时,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情绪非常激动,纷纷议论。有的说:“三岁。”有的说:“不对,小军是哥哥,怎么才三岁呢?”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和同桌的同学议论开了。教师抓住这个时机,提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可以知道这个谜底了,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跟随老师进入新课。通过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当然,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数学情感素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提供操作机会,体验数学学习趣味 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和欲望,还需要有参与的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关键。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首先,我让每一个学生拿17个小圆片,按每份2个,3个,4个,5个等不同分法,分完每种时,提问:小圆片都分完吗?分几份?余几个?从而让学生知道分东西不一定每次都分完,有时候会有剩余。这时引进“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提问每次分得的结果。教师板书:17÷2=8……1,17÷3=5……2,17÷4=4……1,17÷5=3……2,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余数和除数,从而得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这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与此同时,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同步的增长。 三、发扬教学民主,激励学生全面参与 发扬教学民主是激励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讲给同学听,让其他同学进行讲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可结合学生的实践生活,组织学生进行“助人为乐显本领活动——换钱”,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为他人“换钱”,认识归纳出“元、角、分”的相互关系。如,在学习连减应用题时,教师又可事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购物”游戏课。在购物游戏中,要求学生想好买什么物品,看清它的标价,付钱时要记住每次付了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数一数找回的对不对,怎样算出的。在游戏中,就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甲同学说,我有1元钱,买铅笔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