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科学探究中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策略

2013-10-24 10:04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 要:

关键词:

  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多实施课堂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堂探究活动进行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而课堂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   目前,只要你留心科学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学生看”这种教学形式它的最大弊端在于无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长此下去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滋长学生不爱动脑筋、不爱提问题的坏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效提问,激发起孩子们科学探究的欲望呢。 一、创设有效的提问情境,使学生想问   轻松快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心境,在这种良好的心境中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会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表现出来。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的情境,促使学生大胆提问。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简单幼稚的还是不沾边际的,教师都不能粗暴训斥、讽刺否定,否则学生提问的积极会受到挫伤,就不敢也不再喜欢提问题了。如教学苏教版自然《月相》一课时,课始我一言不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月有阴晴圆缺”。这是孩子们熟悉的名句,在几个孩子的带领下全班抑扬顿挫地背诵起苏轼的这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待他们背诵完后,我不失时机地提问:“面对如此诗意的月球,你们会想到哪些问题”此问题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问,“明月就是我们见到的圆月吗”“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有规律吗”“不同地方的人在同一天的相同时间看到的月球形状一样吗”“月球上真有玉免吗”……这些问题如泉水般从学生的小脑袋中涌现出来。 二、利用有效提问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会问   1.精心组织有结构的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问题。学生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操作,可以发现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学苏教版自然第十一册《电产生磁》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制作电磁铁装置时,我让学生课前自己准备电池和导线、铅笔、塑料圆珠笔等,课中我为各组提供了铝棒、铁棒等材料。以上材料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导线绕在非金属材料上接通电源没有磁性,绕在金属棒上也不是全能产生磁性,他们很自然地就会发现问题,从而提出:为什么有的装置能产生磁性,有的装置却不能产生磁性。磁性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这种装置叫什么呢   2.善用生活经验挑起认知冲突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进行思考时,往往会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结构对此作出“合理解释”。教学中教师若能善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有效引导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三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1)我出示了大、 小不同的两个马铃薯问:你认为哪个马铃薯放入水中会沉,哪个马铃薯放入水中会浮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认为大的马铃薯重会沉,小的马铃薯轻会浮。我将它们放入水中,学生发现都沉。(2)我又出示了大小相同的两个马铃薯(大小介于上述的两个马铃薯之间),问:“你们认为这两个马铃薯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不加思索地答:“沉”。我将它们放入另一杯水中(其实是一杯浓盐水),学生却又发现两个马铃薯都是浮的。(3)我将大小相同与大小不同的两组马铃薯交换放置,学生观察又发现,原来下沉的两个马铃薯在另一杯中却上浮了,而原来上浮的一组马铃薯换一杯水放置却下沉了。学生激起了强烈的认知冲突,问题自然生发:这是什么原因呢马铃薯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为什么在一杯水中是沉而中另一杯水中却又浮呢   3.巧借已有知识进行迁移生发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验从某种物体或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掌握了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应巧借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迁移,让他们由此及彼地推导、探究出其它物体的特征、规律。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启发学生想到:其它物体也有这样的性质吗当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让学生由液体迁移联想到固体、气体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通过前后知识间的正向反馈作用轻松掌握了固体、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到